君山银针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属于黄茶类,产于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中的君山岛。其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以“芽头肥壮、白毫满披、汤色杏黄、滋味甘醇”著称,是中国黄茶中的珍品。以下是其核心制作技艺的概述:
1. 原料采摘
- 严格选芽:只采摘清明前后(约3月下旬至4月初)的肥壮单芽头,要求芽头长短、粗细均匀,无病虫害或机械损伤。
- 采摘标准:需在晴天进行,避免露水或雨水芽,确保鲜叶的纯净度和含水量适中。
2. 摊青(萎凋)
- 鲜叶采摘后薄摊于竹匾或洁净的篾垫上,置于阴凉通风处自然摊放4-6小时,使芽头轻微失水,散发青草气,同时促进内含物质转化。
3. 杀青
- 采用传统铁锅手工杀青(现代也有机械辅助),锅温控制在120-150℃之间,通过“抖、翻、扬”等手法均匀受热,破坏酶活性,抑制氧化,保留芽头的鲜绿底色和清香。
4. 闷黄(关键工艺)
- 初包闷黄:杀青后的芽头趁热用牛皮纸或棉布包裹,置于竹篓或木箱中闷黄约24小时,通过湿热作用促进轻微发酵,形成黄茶特有的“黄叶黄汤”特征。
- 复烘复闷:闷黄后需摊凉,再经低温复烘(约50-60℃)去除多余水分,随后再次闷黄,反复2-3次,使茶芽色泽金黄、香气清醇。
5. 干燥
- 毛火干燥:低温慢烘(70-80℃),去除大部分水分,固定茶叶形态。
- 足火提香:进一步降低温度(50-60℃)长时间烘干,使含水量降至5%-6%,同时发展出“熟板栗香”或“花香”。
6. 拣选与包装
- 人工剔除不符合标准的芽头,确保成品芽头匀齐、色泽金黄、白毫显露。
- 传统以锡罐或瓷罐密封保存,现代多用铝箔袋抽真空包装,避光防潮。
工艺特点
- “三起三落”奇观:冲泡时,芽头竖立杯中,吸水后上下沉浮,如群笋破土,蔚为奇观。
- 非遗传承:君山银针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融合了独特的“闷黄”工艺与洞庭湖地域生态特点。
君山银针的制作技艺集精细与耐心于一体,需经验丰富的茶师全程把控,是中国黄茶工艺的典范,也是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体现。
备注: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