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5-03-25 14:43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肖晗
近年来,因需求刚性强,电动自行车成为各大城市居民出行重要交通工具,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城市交通治理面临新难题。
记者从深圳市交通运输局获悉,近期该局借鉴同类型城市经验,在全市范围内印发实施《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指引(试行)》《深圳市非机动车道设置指引汇编(试行)》,努力在保障道路良好通行秩序和保障市民停车有位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与此同时,深圳将持续推进自行车道建设,在未来2-3年时间里,逐步实现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备自行车通行路权。
因地制宜增设停放设施
针对地铁口周边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挤占人行通道等问题,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借鉴北京、上海、广州等同类型城市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深圳市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指引(试行)》。通过理清非机动停放设施整体供给体系,统筹利用建筑配建以及建筑红线范围内挖潜空间、周边闲置空间、绿化空地等区域进行合理供给,城市道路空间应适度利用,避免道路资源被无序占用。
记者了解到,《指引》为全市停放设施建设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遵循“安全第一、空间集约、环境友好”原则,以配建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为主、路外非机动车停车场和城市道路非机动车临时停放区为补充的供给体系标准。例如,首次提出按邻近绿化设施带、行道树设施带、机非隔离带、桥下空间、非机动车道的优先次序灵活利用空间的引导以及不同空间的具体选址要求。
作为试点单位,宝安区按照《指引》积极开展辖区地铁口周边交通微整治。由辖区交通部门牵头,组织各职能部门和街道,以沙井地铁站C口和西乡地铁站B口为第一批地铁站点整治试点,西乡站(其余出入口)、坪洲站等6个地铁站点为第二批整治点位,通过设置专门非机动车停放区域、优化交通组织、改造公交接驳微枢纽方式,整体优化提升地铁站点交通出行环境。目前该区正在开展其余已建成45个地铁站点、187个出入口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针对每个站点不同的乘客画像、停放需求、空间条件,“一点一策”制定逐个站点详细整治方案并加快组织实施。
龙华区突破传统治理模式,在阳台山东站创新实践“科技赋能+多元共治”解决方案:一方面利用桥下空间增设1.5万个停车位,另一方面依托区平安建设中心,零成本孵化“浪小安挪车e站”小程序,对违规停放实行“渐进式”管理方式。经整治,日均违停量同比下降约84%,违停乱象有效遏制,站点周边通行效率提升显著。
光明区积极推动电动自行车“入园入企”,由街道组织交安、应急、营商等部门联合组织协调并推动园区、企业员工“入园入企”停放电动自行车。目前,光明区376个工业园区已允许电动自行车入园停放,可停放电动自行车4万余辆,有效缓解了城市道路空间电动自行车停放压力。
每年新改建自行车道300-700 公里
为推动实现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深圳近年以每年300-700公里的速度推进自行车道新改建工程。南山、罗湖、宝安、龙华、光明等各区,因地制宜,通过采用物理隔离、高差设计、机非隔离护栏等措施,新增独立路权非机动车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自2017年启动系统性建设以来,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计完成3500公里自行车道新改建,总里程达4400公里,自行车道设置率从2016年底的9%跃升至40%。
而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透露,该局还编制了《深圳市自行车道建设工作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利用2-3年时间,实现非禁限行道路基本具备明确的自行车通行路权。
此外,市交通运输局表示,为进一步发展公交,畅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市88.7%的线路可接驳地铁口,轨道公交一次换乘覆盖率达93.6%,其中,包括累计组织开通133条编号B开头的公交支线专门接驳地铁口,助力片区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