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2-20 16:02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友说,自己在某音上看到了一款特别“吓人”的茶。
村姑陈问,怎么个吓人法?
他又说,主播泡了三十几冲,茶汤依然有颜色,淡淡的黄,耐泡度绝了。
按照这样发展下去,突破50冲“大关”,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泡茶、喝茶,顶多七八冲,茶汤的香气和滋味,就会明显减弱。
这属于正常情况,因为茶叶的物质释放,是循序渐进的。
品质再好,物质也有消耗完的时候。
由此可见,很多人喝茶,都非常在意“耐泡度”。
甚至于,将其当作判断茶叶品质的标准方法。
在茶桌上,也常常会听到大众议论:
“这茶好喝是好喝,不过才泡了几次,就没味道了。”
“新茶就是耐泡度不行,比我之前喝的老茶,差远了!”
“这么不耐泡,是不是品质有点低呀?”
不难发现,各位一言一语中,明里暗里,都很在意耐泡。
正因如此,才有了短视频中的,号称“无敌耐泡”,能泡50冲的茶叶。
《2》
其实,茶叶耐泡与否,首要条件是内在底子。
也就是,产区、工艺、储存,以及这三者共同决定的——品质。
然而,很多人存在误解。
以白茶为例,有些茶客觉得,以芽头为主的白毫银针,不如梗粗叶大的寿眉耐泡。
又觉得,新白茶资历太浅,不如老白茶耐泡。
甚至还觉得,散茶的滋味太清新,耐泡度不如饼茶,因为后者滋味更浓郁……
抱有这些认知的人,应该不少。
遇到过许多茶友,都持这样的观点。
白毫银针要是知道这件事,估计要大喊一声:“大人,冤枉啊!”
那么,为什么会有茶友认为,寿眉比白毫银针耐泡呢?
主要原因是,它们的身体结构不同。
春茶季,茶树发育速度快,温度适宜,采下来的饱满壮硕的芽头,便是白毫银针。
经历了一整个冬天的休养生息,第一拨采摘下来的白毫银针,不可能营养不丰沛。
恰恰相反,白毫银针,是白茶中养分最充足的。
只是因为外形娇小,看起来“弱不禁风”。
反观寿眉,尤其是秋寿眉,梗粗叶大,由于采摘时天气比较热,光照充足。
所以,秋寿眉的叶片更宽大,更厚实,纤维也明显粗了。
由此,在世人眼里,以芽头为主的白毫银针,自然是不如有芽有叶有梗的寿眉耐泡。
这是由“以貌取茶”引起的,最深的误 会。
《3》
同理,新白茶和老白茶,散茶和饼茶,究竟哪种更耐泡?
看品质。
虽说老白茶经过岁月沉淀后,内质更丰厚。
但如果是原料差,工艺粗糙,仓储随便的老白茶,照样不如新白茶品质好,也就不耐泡。
实在想比较的话,那就对冲吧。
讨论一泡茶是否耐泡,或者两泡茶谁更耐泡,要先统一变量。
用相同的盖碗,用相同的水质,用同一水温,控制好每次出汤的时间。
就像斗茶赛里那样,用同样的白瓷盖碗,一壶水,注水后计时。
等时间到了,依次出汤,速度保持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检测出哪泡茶的香气滋味好,持久度高,足够耐泡。
对比之后,也能看出,哪泡茶不耐泡。
万万不可凭着自己主观感受,随意评判。
看外观,按照固有观念,就说A茶比B茶耐泡。
远离实践的结论,当然是不可采纳的。
顺便讲一讲,为什么有的茶泡了几十冲,汤色还很稳定?
大概率是因为,泡茶的水温很低。
用温水泡茶,能抑制茶叶的物质释放。
假设同样一泡茶,用沸水冲,泡到十冲,香气和滋味就慢慢淡了,茶汤的颜色也从深到淡。
换成温水,物质的释放不徐不疾,把原本10冲的能量,再分散到30冲,甚至50冲里。
当然,这样喝茶,从头到尾都不会有好滋味。
即使汤色保持稳定,可香气和滋味,不尽如人意。
那些需要高沸点的物质,需要高温才能激发的养分,依然被牢牢锁在茶叶身体里。
最后,随着茶渣,被一起丢进垃圾桶里。
而这样泡茶,其实根本没有意义,纯属噱头罢了。
《4》
当然,也有茶客对耐泡度并不太关注。
更有甚者提出,茶叶没必要太耐泡,喝到后面就没有耐心了,五六冲以后就换茶,这个节奏刚刚好。
这种看法和论调,对于好茶而言,实在不公平。
在正确的冲泡方式和手法下,第五冲、第六冲,恰恰是白茶内含物质释放的巅峰时期。
具体而言,茶叶的内质释放,如果用数学来记录,那就是一条起伏平稳的抛物线。
从低处缓慢上升,当到达顶点后,再慢慢滑落。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坐摩天轮,是有节奏的,有规律的。
而不是像过山车,大起大落,令人惊心动魄。
再结合前文的描述,好茶,必然是耐泡的。
而只有劣质茶,内含物质不丰富的茶,才五六冲以后,没味道了就得换茶。
断崖式下跌的风味,猝不及防。
况且,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判断标准。
有的人比香气,但有的浓郁高扬,有的内敛清雅,有的专一,有的多变,有的是花香果香,有的是毫香药香……
不论怎么比,都带有主观色彩。
有的人比汤感,但真正能喝懂醇厚、鲜爽、饱满、浆感的人,实在不多。
有的人比叶底,这就更容易让人混淆了。
岩茶是绿叶镶红边,若是套用到白茶身上,嫩绿色的叶底上,带着明显的晒斑,本是问题茶,但却被人误当成了标准色。
因此,在六大茶类中通用的,识别茶叶品质的方法之一,就是比耐泡度。
耐泡的茶,能体现出茶叶的内质丰富,养分充沛,香气滋味极好。
《5》
这说明,喝茶不能走极端。
不能只关注耐泡度,更不能完全不管耐泡度。
从理性角度来看,耐泡度是判断茶叶品质的标准之一,在泡茶喝茶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当然,前提是公平公正。
还用同样的茶具,同样的水温,同样的茶水比例,同样的出汤时间……
总之,将所有变量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赛才有说服力。
否则,用低温的水泡茶,宛若“温水煮青蛙”。
让一泡茶,从第一冲泡到五十冲,都能析出淡淡的茶色,这一点也不困难。
但,这真的是好茶吗?
没有对比,就没有真相,请大家理性看待。
喝茶重在品饮香气滋味,噱头,没有价值。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