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茶录

探究绿茶、黄茶、白茶的寒凉特性及饮用注意事项

发表时间: 2025-04-02 16:15

探究绿茶、黄茶、白茶的寒凉特性及饮用注意事项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社会上打交道,难免会遇到纷争纠纷。

面对突如其来的质疑与误解,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为自己辩解。

但总有一些场合,仅凭苍白无力的语言,不仅无法消除误会,还会让事实越描越黑。

越是急着证明自己,越容易落入对方的陷阱。

就像不小心掉入了一块泥潭,拼命挣扎反而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当下茶圈里,最不缺乏的就是擅长浑水摸鱼的有心之人。

明知白茶过度发酵后才会产生酸臭味,却硬要把怪异气味解释成“可可香”和“梅子香”。

再巧言令色,把变质茶辩解成优质茶的表现,蒙蔽众人双眼。

又或是风味清鲜的高山好茶,只是因为触碰到他们的利益,就被冠上了“茶性寒凉”的说法。

一旦有茶友察觉出不对劲,这些人便要搬出一大堆荣誉头衔,硬说是对方不懂茶。

将矛盾转移到对方身上,就能巧妙跳出自证陷阱。

好在这个社会还算公平,用事实来说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试图用谎言和欺骗制造混乱,聪明劲用错了地方,总会有被反噬的一天,并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

《2》

茶性是否寒凉,取决于茶多酚的含量。

关于食物寒凉或燥热性质的判定,向来属于传统医学的讨论范畴。

平时油炸食物吃多了,或是夏天气候燥热,家中长辈就会用新鲜草药煮成凉茶,不时喝上一杯降火解暑。

要是较真起来,从水果到海鲜,生活中有不少食物的性质都偏寒,总没有因噎废食的道理。

其实,只要不对身体造成明显影响,日常饮食与喝茶不必过多纠结。

在一些茶友的理解里,喝茶后容易头晕、胃疼或出现明显饥饿感,就是茶性寒凉的直接表现。

出现这些症状,关键因素往往就在于茶醉。

一方面要避免空腹饮茶,喝茶之前尽量吃些东西垫垫肚子,在茶桌上准备一些不干扰茶味的小茶点。

另一方面,要注意茶多酚的摄入量,少喝浓茶,泡茶时控制好茶水比例,出汤尽可能地快速利落。

如果茶汤本身不存在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大概率是个体体质的差异所导致。

有的人天生对茶多酚较为敏感,恰好它又属于茶叶的基础成分。

茶叶中的茶多酚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刺激性就越强。

当然,大多数茶友完全没必要将茶多酚视为洪水猛兽。

六大茶类的特性各异,不同的制茶工艺直接影响到内质含量,成就了多种多样的风味特点。

茶汤中含有适量的茶多酚,还能增强鲜爽感、丰富滋味层次,只需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类型。

《3》

绿茶、黄茶要杀青,过量饮用容易引发肠胃不适。

绿茶不发酵,采摘结束后需及时送往茶厂,进行高温杀青处理。

新鲜茶青在铁锅里翻来覆去地炒制,在保留翠绿色泽的同时,又要让内部的多酚氧化酶失去活性。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逐渐“消化”茶多酚的物质。

在多酚氧化酶的持续作用下,茶多酚的含量逐渐降低,转而生成对人体更加友好的黄酮类物质。

杀青后的茶叶失去了继续转化的能力,虽然保质期较短,但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清新鲜爽的风味体验。

再来说说轻发酵的黄茶,在六大茶类中属于偏小众的存在,很多新茶友甚至都没听说过。

黄茶芽叶细嫩,工艺与绿茶极其相似,只是在干燥步骤的前或后,增加了闷黄的环节。

就整体风味而言,黄茶口感仍以鲜爽为主,又增添了几分醇厚。

同样经历了杀青的步骤,使得绿茶与黄茶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高。

如果是肠胃功能较弱的群体,或许只是简单喝了两道茶汤,就会感到胃粘膜受到刺激,引发不适。

从这一方面来看,将绿茶和黄茶划分为茶性寒凉的范畴,有一定道理。

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体质也不一样。

当下正值绿茶上新季,体质正常的茶友只要不过量饮茶,完全可以根据喜好来挑选尝鲜。

《4》

随着时间持续转化的白茶‍,茶性不寒不燥。

如今仍属于福鼎白茶的春茶季,茶园里开始采摘特级白牡丹,即白牡丹品类中等级最高的牡丹王。

春天的脚步已经走过了一半,高山上却迎来了雨夹雪的特殊天气,像是大自然谋划已久的一场倒春寒。

大幅度的降温让茶叶生长放缓了脚步,有更充足的时间积累养分,从而生成更甘润鲜醇的滋味。

在心里暗暗期待着,今年的牡丹王必然是幽香馥郁、汤感润泽。

然而,每年新茶上市之际,总有人四处宣传“白茶性寒”的观点。

在他们看来,新白茶买回家后不能直接喝,至少要存三年待茶性变得温和,对身体更有益。

事实证明,与绿茶、黄茶相比,不杀青的白茶性质要温和许多,更适合用清新鲜爽⁡来形容。

在萎凋过程中,就有不少刺激性物质随着多余水分被排出茶叶体外。

烘干这一工序,更是在确保养分不过度受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将茶叶内外烘透,能长期储存。

直到四月下旬或五月份,成品白茶真正上市、送到各位茶友的手中,距离制作完成已经过了半个多月。

白茶在仓库集中封箱转化的这段时间里,茶叶物质的活性不断降低,茶多酚的含量逐渐回归到正常范围内。

储存时间越久,刺激性物质所占比例更低,三年后真正存成老白茶,更是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温和之选。

因此,无论是新白茶还是老白茶,和“茶性寒凉”都丝毫不沾边。

有着优越产区、精简工艺、合理储存的三重加持下,高品质的白茶,大家放心喝便是!

《5》

每年新茶上市预备季,众人对茶性的焦虑,总会在茶圈里反复上演。

其实,与其纠结“寒凉”二字,不如多顾及身体​发出的信号。

比起钻茶叶性质的死胡同,个人体质的差异,才是影响茶汤效果的关键。

一杯温热茶汤下肚,如果没有感受到任何不适,喝着舒畅顺意,便没有那么多禁忌可言。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